js6666金沙app-www.js6666.com|手机版

李  航(1963—),男,资源环境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担任“土壤多尺度界面过程与调控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土壤学报》和《土壤》杂志编委,10余种国际著名刊物特约审稿人。

1993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获硕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加州大学Riverside分校博士后(2004)与访问学者(2010)。主要从事界面化学、土壤与环境化学领域的研究工作。长期在资源环境科学和物理学与化学的交叉领域开展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多项,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在物理学、化学和土壤学的国际权威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申请国际发明专利2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新型实用专利1项。

在土壤肥力本质,土壤微观机制及其宏观表现和土壤系统功能调控等方向取得的多项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专家评价为原创性贡献和重大贡献,包括:(1)在介观尺度土壤“有机/无机/生物”相互作用基础理论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首次发现土壤有机/无机/生物的界面电场与土壤离子、分子和原子的量子耦合作用,进而发现这种耦合作用控制了土壤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使其成为土壤各宏观现象发生和土壤生态与肥力功能形成的基础。(2)将“量子耦合”新理论应用于土壤“有机/无机/生物”相互作用,发现了土壤团聚体形成、稳定、分散,以及水土流失和农田面源污染发生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基于量子耦合作用的土壤颗粒间的水合排斥力、静电排斥力、长程分子力、布朗力和耗散力才是土壤中上述重要过程发生的内在动力。(3)将土壤多推动力下的物质传输问题与现代非平衡系统的随机理论相结合,建立了非平衡系统中物质非线性传输的“线性”统一性理论。该理论指出,土壤养分物质、污染物质,以及土壤矿物质、微生物和病毒等生物大分子在土壤中传播的主要驱动力是土壤内部的强大电场。(4)应用数学方法,将纳米科学与土壤科学想结合,建立了描述物质固/液界面的新理论,该理论的应用则带来了物质表面电化学分析技术的突破。在理论上,新理论首次考虑了离子的界面量子耦合这一重要效应对物质界面性质的影响。在技术上,该方法可使表面电位、表面电场强度、表面电荷密度、表面电荷数量和比表面积在一次实验中同时实现联合测定。